百家姓起源   
     82  
    【起源參考】     「于」源出 :
        出自「姬」姓。以國名為氏。據(jù)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廣韻》所載,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國,稱為邘叔,其後去邑旁為于,有于氏。
        為鮮卑族復姓所改。據(jù)《路氏》所載,東海于公裔孫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,定居中原,代為漢姓「于」氏。
        唐代淳于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(淳,純同音)改為于氏。
    【起源參考二】     中國的于姓和其它許多姓氏一樣,其姓源的出處并不是單一的。它既有于姓后人改為他姓后,經(jīng)過100多年的時間, 又改回原來的于姓,又有因避皇帝名諱而改為于姓的人?梢哉f,于姓的來源共有三支,但追本溯源只有兩支。據(jù)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》所載,最早的一支于姓祖先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后人(于)叔,其姓源的發(fā)祥地在河南沁陽(于)邰村。
         武王姬發(fā)(公元前11世紀)封他的第三個兒子(于)叔,封到這里,成立了(于)國,(于)叔也就成了國君了。到了春秋戰(zhàn)國的時候,邗國消亡了,(于)國消亡以后,國人為了不忘自己的祖根,不忘自己的國家,所以就以國為姓了。而原來的邗國有耳刀旁,作為姓氏的時候,就把耳刀旁去掉,只保留干勾就是于,這就是于姓的來源。
        另據(jù)《姓氏考略》記載,唐朝元和初年,復姓淳于氏因避憲宗皇帝李純的名諱,就改為姓于,從此就形成了又一支于氏族人。
         最初,源自姬姓的于姓人氏主要在其發(fā)祥地一帶發(fā)展繁衍,后因戰(zhàn)亂及自然災害等原因,在戰(zhàn)國后期的時候,開始向外地遷移,其中遷到山東郯城的一支于氏發(fā)展很快,到西漢時就有一位叫于永的在朝廷做御史大夫,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(nèi)于姓一直是郯城的名門望族。
         東漢末年,于永的后代有一支隨著鮮卑族拓跋氏離天中原,并改姓萬忸于氏,后來拓跋氏在我國北方建立北魏,這一支萬忸于氏又重返中原,在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,又將萬忸于氏恢復為原來的于姓。
         據(jù)譜牒資料記載,于姓自得姓之初到現(xiàn)在,已經(jīng)由原來的兩個主要支脈發(fā)展繁衍成18個主要分支。其中山東、內(nèi)蒙古、黑龍江、江蘇、浙江等省的于姓族人,大部分都是歷朝歷代從河南和陜西逐漸遷移過去的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在唐朝初期的時候,就有于姓族人遷移到廣東和福建定居。
        臺灣的于姓族人是明朝末年從福建遷入的,目前,臺灣的于姓族人大部分生活在臺南和嘉義等地。
    【起源參考三】      于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。于姓出自姬姓,是西周王族的后代。西周初期,周武王姬發(fā)把自己的第二個兒子封在于,稱作“于叔”,建立了于國。于叔的子孫,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,從此姓于。于姓的一支,曾經(jīng)在十六國時跟拓跋部落北遷,融入了鮮卑族,并且改姓為勿忸于氏。直到北魏時期,孝文帝遷都洛陽,才又改成于姓。另外,于姓還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。唐憲宗李純時,為了避諱,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。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發(fā)源地發(fā)展,西漢時,發(fā)展到山東,十六國時,發(fā)展到山西和內(nèi)蒙古,北魏時期,發(fā)展到陜西,現(xiàn)在,已經(jīng)分布在河南,山東,河北,山西,陜西,甘肅,新疆,內(nèi)蒙古,黑龍江,遼寧,湖北,江蘇,浙江,安徽,廣西等地。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:東海,河南,河內(nèi),平城,京兆,沁陽,濟源,通許,尉氏,杞縣,西峽,方城等。姓纂: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,子孫以國為氏,其后去邑為于,亦有不去邑者。又淳于氏避唐諱改于氏,見路史。
    【家族名人】     于譧(1398-1457) 字廷益,明代浙江錢塘人。歷任官監(jiān)察御史,兵部尚書等。正統(tǒng)十四年,土木橋之變,瓦刺首領(lǐng)也先侵擾大同,明英宗被俘,于譧反對放棄北京,擁立英宗弟為景帝,主君務,擊退也先軍隊,接英宗回。英宗復辟後被殺,年六十歲,天下冤之。
        于成龍(1617-1684)字北溟,清山西永寧人,康熙時,官至兩江總督,以清廉著稱,時稱天下清官第一。
    【地域分布】 河南河南郡,山東東?。
       


      免費算命-八字算命免費-周易算命-生辰八字算命-婚姻算命

      Copyright@2010 滇ICP備2022001957號-2 滇公網(wǎng)安備 53262102000482號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  廣告聯(lián)系QQ:452048317(請注明廣告或是友情連接)友情連接:易經(jīng)算命網(wǎng) 網(wǎng)站地圖